新闻中心
News
“出游”即“出片”旅ky体育拍为何这么火
开运体育“无旅拍,不旅行”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ky体育,旅行拍摄已成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时下火热的暑期“朋友圈摄影大赛”里,你可以看到身着旗袍的“民国名媛”从青岛老城款款走来,徜徉山海间;可以看到敦煌鸣沙山上的“异域美女”裙裾飘飘、仙气满满;也可以看到“大唐王子”们身着汉服,到大唐不夜城赴一场人间惊鸿宴……
三步一“公主”,两步一“带刀侍卫”,全国各大景区里“长满”的“公主王子”,让旅拍频频“出圈”。有人欣喜文旅赛道冲出了这匹“黑马”,有人感慨“出片”成了“出游”的理由,有人思考文旅之于城市的新意义。
在旅行中拍照不是新鲜事。就像古人出游会写诗、著文、作画,现代人出游习惯用照片“立此存照”,用镜头定格记忆。不过,这两年大热的旅拍与过去“到此一游式”的游客照大不一样,新型旅拍从造型、角度到成片都更专业、更艺术,早已进入next level(下一层级)。
化好妆、穿上汉服,入乡随“服”的旅行者可以“一秒入戏”,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、历史文化。
比如,身着明清服饰的“晋商少奶奶”抚摸着平遥古城的斑驳青砖,回望当年的市井繁华,遥想波澜壮阔的晋商风云;在千户苗寨做一回“苗族姑娘”,头顶银饰、环佩叮当,去河边、半山腰、吊脚楼,感受苗寨原生态的田园风光;在西安,身着汉服登上古城、穿行街肆,“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盛唐气度和烟景长街、急管繁弦的盛世烟火都变得清晰、具象。
相较过去千篇一律、“蜻蜓点水”式的留影,现在的旅拍塑造了一种沉浸式场域,让旅行者在人与景、人与人的互动中建立与旅行地的深度链接。
在小红书搜索“旅拍”线多万篇相关笔记。各大景点以“出片率高”为卖点进行宣传,爱美的年轻人热衷于分享各类旅拍攻略,不少城市也因为“出片”成为热门打卡地。
显然,“出片”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“社交货币”。爱旅拍的年轻人说,旅拍让他们看到“另一个自己”。在陌生的环境,装扮成西域少女、冰雪公主、簪花渔女,既能收获“爆改”后的新鲜感,也是旅行过程中独一无二的个性体验。当旅行者将这些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时,总能收获一众点赞、评论,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分享欲。
行走途中用光圈、快门记录沿途景色,“旅拍”不仅是游客打卡景点的新方式,也为城市增加了新的“打开方式”,为城市文旅提供了新的“出圈”机遇。
每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都是复杂而多面的,当旅拍的镜头对准城市,总能收获取景框中不一样的风景。
在不同的旅拍视角下,许多城市的“旅拍宝藏机位”被不断挖掘出来。比如,在青岛这座“天然影棚”中,旅拍达人发现,在福山支路随手一拍就是满满的“电影感”,在西陵峡路可以拍到“漫画海”,而此前爆红的石老人洞穴也是旅拍达人挖掘的新景点。
游客们用不同的机位、视角交织出了多元立体的城市景观,呈现出一座真实、可感、多面的青岛。
社交媒体上,许多年轻人愿意为一组照片奔赴一座城,而一组爆火的照片也能点燃一座城的热情。这是现代年轻人与陌生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。
比如,随着敦煌飞天写真在网络上“出圈”,鸣沙山月牙泉旅拍为敦煌旅游“引流”无数,景区游客量屡屡刷新纪录。在青岛,伴随《抓娃娃》热映,马成钢一家居住的老里院成了年轻人的新打卡地,让青岛的里院旅拍又火了一把。而延吉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变成黑马级旅游城市,一组组“朝鲜族公主”写真功不可没。
再如,蟳埔簪花围带火了泉州文旅,“战国袍”让邯郸的旅行热度飙升,而索菲亚大教堂前的“冰雪公主”让哈尔滨旅拍一举成名。
今天,“出片率”高不高,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是否赶赴一座城的重要考量。旅拍是为了丰富旅行的意义,但如果将拍照变成出游的目的和旅行中的“KPI”,就难免变了味道、失了意趣。
在所谓的“出片率定律”下,有人认为,再动人的风景、再厚重的历史,都比不上几张在社交媒体上拿得出手的照片。
比如,有人因为照片没拍好,发不出满意的朋友圈,给一场旅行贴上“失败”“白玩”的标签。有人把时间都花在打卡排队上,在一个又一个打卡点间匆忙赶场,完全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;有人追着照片去旅行,结果“循图探访”后产生观感落差,开始吐槽平台上的“滤镜景点”都是“照骗”……长此以往,困在“出片率”里的年轻人,将逐渐失去旅行的乐趣。
旅拍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提升了旅行的体验感ky体育、沉浸感,但如果将拍照视为旅行的主要目的,背上“不拍照就等于白来”的包袱,就是本末倒置,也让旅行失去了真正的意义。
旅行是一段人生体验,是一次视野的开阔,是一场“生活在别处”的心灵成长。我们的旅行,不应被相片框住,更不能被“打卡”定义。在旅行中,我们更应该为一地的自然风光、人文底蕴、历史价值而奔赴、驻足,去观察、去聆听、去思考。这才应是旅行中更值得期待的东西。万千景象稍纵即逝,不如让眼睛成为路途中最好的“取景器”ky体育。
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旅拍行业市场规模已接近400亿元。作为文旅赛道的“黑马”,旅拍行业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。
“拍照太模式化了,流水线作业”“固定机位拍摄、动作道具都一样”……有网友吐槽,各地景区都是千人一面的“流水线公主”“流水线王子”,拍照时的妆容、动作是像素级复制,拍出来的照片像是AI“换头”。
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产品模式是商业模式成熟的标志之一,随着旅拍行业不断发展,一些规范和标准化流程也在逐步建立。但旅拍本身是创造性工作,吸引游客的核心在于更具个性、更有创意的拍摄体验。旅拍行业的服务流程应该规范,“千层套路”应该治理,但创造性、个性化的拍摄却不能被“标准化”。只有鼓励创新和差异化发展,避免同质化竞争,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对城市而言,想要把旅拍从一股风潮,变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还须修炼内功。
比如,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,打造独特的文旅IP。在青岛,老城区的山海风情成为旅拍达人的最爱,圣弥厄尔大教堂、里院、波螺油子、大学路“网红墙”等景点在他们的镜头下呈现出多样美感。另外,青岛还是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,八大关、鲁迅公园、望火楼、太平山索道、沧口公园大滑梯等取景地也成了打卡热门地。
再如,以旅拍为“支点”,撬动文旅场景化营销,探索“旅拍+酒店”“旅拍+露营”“旅拍+咖啡”等新兴文旅业态,丰富景区的二次消费场景。
旅行和摄影都是阅读世界的方式,乘着旅拍的风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吧。期待旅拍的风刮得温柔绵长,让更多游客“出片”、景点“出镜”、城市“出圈”。